10月13日,豐都縣武平鎮新和場村,脫貧戶王文柯正忙著整地、清園,為明年的馬鈴薯栽種做準備。他今年種植了10余畝馬鈴薯,畝產達到3000多公斤,每公斤收購價在0.5元左右,收入5萬余元。
“以前可掙不到這么多。”王文柯說,過去種植的老品種馬鈴薯畝產才1000多公斤,產量小、效益低,而自從種上了山東滕州引進的脫毒馬鈴薯種薯后,產量倍增,收入也倍增。
“馬鈴薯有個特性,就是自身帶有的病毒會通過種薯傳到下一代。”而王文柯所提到的脫毒馬鈴薯,是通過生物技術,從優質馬鈴薯種中分離出不含病毒的馬鈴薯莖尖,通過科學繁育,最終生產出優質種薯。
2018年,山東棗莊市借助魯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平臺,由其下轄的滕州市向豐都提供了15噸脫毒馬鈴薯種薯,助力豐都建設馬鈴薯全產業鏈。經過幾年試種推廣,豐都已在全縣拓展種植馬鈴薯1.8萬余畝,畝產約3000公斤,單產為當地品種的2.4倍,畝均增收近3000元.
除豐都外,山東德州市協助秀山縣引進“希森6號”馬鈴薯種,在該縣累計推廣種植2700余畝,帶動1600余名脫貧人口實現人均增收近2000元。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瀟湘晨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