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來鳳縣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暨冬農開發推進會在大河鎮舉行。旨在通過培訓讓該馬鈴薯種植模式在本縣推廣應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當天上午 ,在大河鎮馬家壩村1組,州農村農業局的講解員正在田地里示范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的種植方法。面對村民們的提問,講解員邊測量行間距邊詳細的講述了該模式的各大注意事項。
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是州農科院和州農技推廣中心試驗推廣的全新復合種植模式。傳統的薯玉套間種植模式,兩行玉米幅寬1.6米,套作馬鈴薯1壟1至2行,后茬作物只能種植白菜與蘿卜。而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將幅寬提升至2.4米,套作馬鈴薯2壟4行。后茬作物包含多種經濟作物。與傳統的套間種植模式相比,該模式馬鈴薯每畝理論種植密度都是2778株。并且每行玉米都表現出明顯的邊際效應,產量能達到傳統單作種植水平。后茬作物則能帶來顯著的經濟價值,在解決耕地非糧化方面有重要意義。
在了解高效種植模式的規范與要求后,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指出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在降低病蟲草害和減少水土流失方面具有明顯作用。2.4米的幅寬可以促進小型農機推廣、提高工作效率,能有效的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家紛紛表示下一步要在本縣境內對馬鈴薯集成高效模式種植加速推廣應用,為本縣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助力。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湘湘帶你看社會,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
![]() |